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重陽,又提醒我端午,旁及一年四季之祭/祀

[2010.10.16] 今日農曆九九重陽。至今有個習慣變化,就是查中國之事,百度變成可以參考,只不過維基雖然不夠詳徵,但不似 百度百科似乎蔓雜,連kuso式的寫法都可能變成文章本體,且其刪芟之役不竟,仍令人有所疑慮。

由來:

[維基百科]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道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

[百度百科] 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討論:
1. 陰陽之說援易經,那麼,六月六日除斷腸之說,可有重陰之節?何又端午之大節更盛於重九重六?
2. 唐定為節日,緣於春秋之日,九九對三三。只是不懂,「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一語」互相矛盾,既言正式定的節日,何又強調民間?相較其他的節日,官方(朝廷)的?
3. 從祭祖敬老言,二或本為一事。但言辟邪,與端午的差別?或言夏秋有節,即便三月三亦若是,冬天呢,且取五代六很奇怪。若換言取夏冬至日,三月取清明,不細究可也,然要細究,實不明其關節。


旁及其他問題:
1. 維基重陽節條下,福建: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現在臺灣的說法,皆記風箏為風吹,或與此有關乎?
2.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可資啟疑者:我最關心的是,歷說袁枚有續子不語,視其語法人物殊不類似,不能說文筆差,但似乎就是筆鋒不同。再查:齊諧、續齊諧、新齊諧;子不語、續子不語、新子不語........古人續貂之作如何名之?。

Friday, October 15, 2010

樸學及相關的詞彙

[2010.10.15] 還真是沒有立即解惑的習慣,存疑己數日矣。


教育部國語辭典
樸學:
(1) 樸實之學。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歐陽生傳:「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
(2)清代的漢學家以考據訓詁的方法來研究經文,稱為「樸學」。

訓詁學
ㄒㄩㄣˋ ㄍㄨˇ ㄒㄩㄝˊ
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
訓,指用較通俗的話去解釋某個字義,如人言為信。
詁,指用當代的話去解釋字的古義,或用普遍通行的話去解釋方言的字義,如不聿為筆。訓詁指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

討論:若作為官方說法,似差強人意,但細究則還有得玩:
1. 以考據來說,為何閻若璩會有今人疑其著作進而疑考據之學是否存在?
2. 若從訓詁的各別意義來看,這些解釋其所來自為何?
3. 此所舉的例,不聿為筆,在說文段注裡作不律為筆,但這又引自爾雅.....終於發現可信的古本重要在此了。原本以為那只是現代人拆字(此指楷書,應自魏晉後了),應作个聿/竹聿為筆,哪想得到原來爾雅即有此辭。




復、複、覆

[2010.10.15]


復、複、覆三字本義各異。復為還、返,複為有夾裡的衣服,覆為翻倒、傾倒的意思。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又、重等義,所以「反復」也或作「反複」、「反覆」,「重複」也或作「重覆」、「重復」等。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卻不可相混。如「復興」不作「複興」、「覆興」,「複數」不作「復數」、「覆數」,「覆蓋」不作「復蓋」、「複蓋」。因此使用這三字,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李代桃僵

[2010.10.14] 李代桃僵,這個這麼常用的詞,爾竟沒注意過這個僵字!!
[2012.09.14] revised。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
李樹代替桃樹受蟲咬而枯死,用以諷刺兄弟間不能互助互愛。 
典出宋書˙卷二十一˙樂志三:「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後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李代桃僵,羊易牛死。世上冤情,最不易理。」亦作「僵李代桃」。
==討論==
1. 典出梁朝沈約(441─513年)編著的《宋書》(420─479年)。此處沈約著錄的是一首古詞,《雞鳴》末節,全詞如下:(或以首句為名,作《雞鳴高樹顛》)
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蕩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貸,柔協正亂名。黃金為君門,璧玉為軒堂。上有雙尊酒,作使邯鄲倡。劉玉碧青甓,後出郭門王。舍後有方池,池中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鳴聲何啾啾,聞我殿東廂。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一時來,觀者滿道傍。黃金絡馬頭, 熲熲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何煌煌 :據武英殿本宋書,字作左{上}右,異體字字典編碼 A02945-017 ,正體為【穎】,或作【熲】。

2. 既是沈約說是古辭,可能要再搜尋一下哪裡還有這首古詞。發現自己根本不懂什麼叫做【樂府】
  • 北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三十》:《雞鳴高樹顛》說題辭曰:雞為精陽,南方之象;《離》為火,精陽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古詞雲:「犬吠深巷中,雞鳴高樹顛。」〔《樂府集》〕[按:此處稱 《樂府集》 要確定此集。]
  • 《昭明文選 ˙ 卷23》: 《詠懷詩十七首》之「開秋兆涼氣」的末節「晨雞鳴高樹」注文(頻延年、沈約注):「樂錄曰:雞鳴高樹顛。古辭。」 
  • 清代如王士禎 《池北偶談》、章太炎 《國故論衡》亦曾提到 「 雞鳴高樹顛 」,皆但稱『古詩』爾。看來,最早應是沈約所著錄於《 宋書樂志三》之中?

《》『』「」【】◎●○■□

Monday, October 11, 2010

牛蒡

[2010.10.12]



Arctium lappa L.
牛蒡
吳帽 (Gô-bō)
ごぼう
edible burdock (英)

討論:
上列的名稱乃抄自楊再義(1982)。補列從母親的說法。她一般的唸法是日本音,老人曾言之音如:「鵝母」。聊備一說。(20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