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9, 2010

語言:南島語族

[2010.11.30] 這篇講得不明不白的論南島語系的文章,有些語言學的基本概論可以當作一個引子,也許日後對語言學有興趣時可以當作是一個刺激入門的開端。
下列共二篇文章,引自《平埔文化資訊網




平埔族隸屬的大家庭—南島語族
本文講述及簡介南島語族。但細節實在太簡略,簡略到令人很難深究(我不該追究一個推廣網頁能夠包羅萬象...)。

1. 學術界所稱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或稱 Malayopolynesian)

2. 但是東西南島語言的分界線並不是根據華理士分界線來區隔,而是依據語言的一些特徵來分的:一為東部南島語 (Eastern Austronesian或稱Oceanic),另一則為西部南島語 (Western Austronesian或稱Hesperonesian)。華理士分界線可以當作大部分東西南島語言的分野,除了少數的例外,如隸屬於華理士分界線以東的查摩洛語(Chamorro)和帛琉語(Palauan),它們卻是屬於西部南島語。
3. 對於更深的語言學可以參看「同源詞是語言的DNA—辨別南島語言之間的親屬關係
4.同源詞之間常常有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動,而有了語意上的轉變,有些語意變化的發生是偶然的,但是大部分的語意的轉移是有規律可循的。語言學家根據其變化規律,將之區分成縮小法(narrow)、擴張法(widening)、暗喻法(metaphor)、轉喻法(metonymy)、舉隅法(synecdoche)、轉弱法(hyperbole)、誇張法(litotes)、降階法(degeneration)、提升法(elevation)等等。這些語意轉移(semantic shifts)很有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於某些同源詞的正確認識。例如,「林投」這種植物在今日台灣山區很少見,因此轉指形似的鳳梨(噶瑪蘭除外),這樣的語意變化就是上面介紹的暗喻法。又如,各南島語普遍指「姑婆芋」一詞,而在台灣除茂林鄉的魯凱方言外都轉指”葉子”,這就是語意轉移中擴張法的例子。


討論:
1. 那個鳳梨引發我的疑問。以姑婆芋來說,還滿合理的(需要更多的證據及揣想),以通用的 "葉" 以名之,廣而及之所有的leaves,但是說鳳梨,他來台灣不過三四百年,如果其說法(上第4點)成立,至少在四百年之間,人們的交流在語言層面是高過我們想像的(遑論其他)。更可議的是,作者似乎暗示:只有噶瑪蘭族這種與海鄰近的住民才認識林投??這點一時之間我是保留的(還不敢反對)。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