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5, 2012

文字~~結繩、書契

[2012.03.26] 已經處理了幾天的伏羲,或應作庖犠,取其始庖廚、犧牲義。但仍未竟其功,再接再礪了。但對於結繩一事仍未有長足的所得。

此系列或可援韓愈《毛穎傳》來談文字及其載體,或再及於其工具的源流來探究。

關於結繩一事的最早記載,據稱是《易傳/繫辭下》是最早的文獻記錄,相關的文字如下:

易傳/繫辭下》 (相關段落請查連結)
1.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2.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討論==
1. 關於易傳繫辭的作者、成書年代,暫視之為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之作品,亦即約在戰國時期成文。且據出土文物,漢時已有繫辭附於易經之後而十翼的其他部份闕如,可視作繫辭是較可靠的,至晚在漢時已有。(據維基百科/易經、馬王堆漢墓 (大約西元前126~前180年) 等尚需查證資料)

2. 繫辭文稱包犧氏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再作結繩、為罔罟,以佃以漁。此處講由包犧氏始作結繩概無疑義,但把繩以結以作罔罟,蓋是以供田漁之用,似無關乎記事一途。

3. 文末稱:「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云云,便明確指出了結繩之用便正是用以記事,據以治世。但此段是否為包犧,或是神農之功則文中仍是曖昧不明,概以「上古」統言之,事亦可涉及黃帝 (甚至及於堯舜,雖據說蒼頡是黃帝時人)。

4. 至唐代的司馬貞在《史記索隱/補史記/三皇本紀》中則明指庖犧「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但在唐代的史家,似乎對於考證無感,即未有著墨於結繩之事(其所引用譙周古史考、皇甫謐帝王世紀等書,僅造書契代結繩一語)。此或未見前書故未申覆?此不同於作網罟以田漁事有引漢書厤志。

5. 庖犧氏作八卦以通神明類萬物,被視為文字之起源之一 (?文獻),那麼再作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所指似與文字無涉,而在於其用?在三皇本紀講神農一段稱其「以日中為市」,書契之用與制市之前後我是覺得有點矛盾。再者,書契與文字的關係如何?似還需深論。

 

《》『』「」【】

Saturday, March 24, 2012

動物、植物之稱始源

[2012.03.25] 讀到 《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中 《 周易》孔穎達正義,繫辭下,云: 「地之宜者,若周禮五土、動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唐代的孔穎達便已提及,而且乃引 《周禮》 。

《周禮/地官司徒》:
土會之法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阜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專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祼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 

五土似乎有多種解釋 (暫作此另為文考探)
孔穎達《禮記/郊特牲》正義曰 (此似是鄭康成之說):「『而社稷大牢』者,社,五土總神。稷,是原隰之神,功及於人,人賴其功,故以大牢報祭,其牲則黝色。」
又曰:「 『社祭土而主陰氣也』者,土,謂五土,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也,以時祭之,故云社祭土。 」

==討論==
1. 似乎還沒看過有人引周禮上的敍述來說古中國的生態體系之觀察記錄。而此條便似是極明顯的一則。



【】《》『』「」

Friday, March 23, 2012

圖書收藏~晚清四大藏書家

[2012.03.24] 發現 《 維基百科》上有【晚清四大藏書家】一詞,但似未予清楚說明。此四大家分別為:
  1. 陸心源 (1838年~1894年) 之「皕宋樓」:皕音  ㄅ|ˋ,指所藏多為宋版書。 陸心源共起三樓藏書,另有「十萬卷樓」、「守先閣」,共有藏書過十五萬卷之數。
  2. 瞿紹基之「鐵琴銅劍樓」
  3. 楊以增之「海源閣」
  4. 丁氏兄弟之「八千卷樓」 

==討論==
1. 立此條乃因於藏書一事。古來的藏書之行應再多加研究,如漢稱【祕府】,在漢以前?特別是先秦?而自漢至明清一代,經過印刷術的改進,書籍的普遍化,例如李冶 (李治) 所稱的俗本、善本之源流?
2. 旁及:石經、帛書、簡牘..........
3. 雜思:現代所發掘出的古代【文字載體】,似乎多是保存狀況良好而能歷千年不朽地留存下來,毁書之行最被眾指的是秦王焚書,但在歷史上從書的角度來看,最為慘烈的似乎都是戰爭之犠牲品,最終能留下的 (?) 似乎多靠鑿壁、掘墳所得?原本不太有興趣的如敦煌、其他之地的石窟所保存下的文書現在亦不得不加以注意,特別是這些稍晚 (漢後宋前) 的文字流傳方式。 


《》『』「」【】()

字源:白、百、皕

[2012.03.24] 在查皕 (陸心源皕宋樓) 時,發現古字 (小篆以前) 的使用邏輯或是我未來該注意的一個重點。皕字為二百,其字簡單重百,然而說文對百字的解釋可以扯到白,而在白字的解釋裡純指顏色,此便值得推敲 (因為不太懂故留此待查)。當然,其後世字書對其注音的源流太複雜,另日若有心得再記。由於見到【白】字之源為顏色,或許再延伸到方位之顏色的原字字源,如玄、黑、赤、青等。


【百】 
《說文/大徐本》十十也。从一白。數,十百爲一貫。相章也。𦣻,古文百从自。 
《說文/段注本》十十也。从一白。博陌切。五部。數。句。十十爲一百。百白也。白,告白也。此說从白之意。數長於百。可以䛐言白人也。各本脫此八字。依韵會補。十百爲一貫。貫章也。此類舉之。百白㬪韵。貫章雙聲。章,明也。數大於千。盈貫章明也。各本下貫譌相。依韵會正

【白】
《說文/大徐本》 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陰數。凡白之屬皆从白。𦣺,古文白。 
《說文/段注本》 西方色也。侌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出者陽也。入者陰也。故从入。二,侌數。說从二之恉。旁陌切。古音在五部。凡白之屬皆从白。


==討論==
1. 依《漢典》所著錄之字源字形,【白】【百】的小篆已生歧異。
2. 【白】在說文釋義時涉及了方術之語,需再探究。許慎說【白】從入合二,此與【百】字之字形相合,反而在【白】字所列之小篆似已經簡化?


《》『』「」【】()

鳥的讀音

[2012.03.23] 鳥,由於 「國語」的教育,一直以為讀作 「ㄉ|ㄠˇ」是罵人的話,而 「ㄋ|ㄠˇ」 才是正音。其實到了後來才有了個觀念,罵人的話,不過是拿了與性有關的事物來逞一時之快,加上語氣上的修飾或強調,積久了,原意被忽略,而成為罵人的專語。

下列著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網路版)》裡的解釋:
ㄋ|ㄠˇ 】1. 脊椎動物門的一個大類。卵生,體溫恆定,全身被羽毛。嘴內無齒,用肺呼吸。前肢變化為翅膀,能飛行,後肢為腳,用以行走或站立。一般鳥類均會飛翔,但亦有雙翼退化不能飛的,如雞、鴨、鵝、駝鳥等。種類繁多,遍布世界各地。ㄋ|ㄠˇ 】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ㄉ|ㄠˇ】1. 男性的生殖器。同「屌」。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卷十七.容悅部.洗鳥:「大學士萬安老而陰痿,徽人倪進賢以藥劑湯洗之,得為庶吉士,授御史。時人目為洗鳥御史。」ㄉ|ㄠˇ2.罵人的粗穢語。水滸傳.第三十五回:「不換便罷,沒可得鳥嚇他!」 
基本上,原本就是一字一音,指的是羽類,經過延伸引用,成為粗俗俚語,亦應同原本的鳥類之唸法,不知為何要別出一個「ㄉ|ㄠˇ」的唸法?且,「ㄉ|ㄠˇ」音實是古音。若是以定義而言,俗話裡說悶出個鳥來,應作「ㄉ|ㄠˇ」或「ㄋ|ㄠˇ」 ,似乎還是多作「ㄋ|ㄠˇ」 音,理由很單純,正說是有羽毛的鳥,邪說便可指男人生殖器,而此字的俚俗用法便在任何愛加在句子哪裡就加在哪裡,純是言者圖個說粗話的暢意。

旁錄一則金朝李治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九》的一則,亦已釋於其中。

魏明帝大修宮室。至使公卿負土。董尋上疏諫曰。陛下既尊羣臣。而使穿方負土。面目垢黑。沾體塗足。衣冠了鳥。毀國之光以崇無益。甚無謂也。 
穿方者、穿土為方也。黃帝九章。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積實。其術皆以立方定率。穿土為方。則穿空作立方以程功也。又「衣冠了鳥」。了鳥當並音去聲。今世俗人謂腰膂四支不相收拾者謂之了鳥。即此語也。音料掉


【】《》『』「」

Thursday, March 1, 2012

荷葉裹飯

[2012.03.02] 不知如何題名,後直以言其事,荷葉裹飯。這裡的飯是講麥屑製成,以荷葉裹成,單位稱裹。典故出自己佚之書 《三國典略》,作者是唐玄宗時的丘悅。清季學者予以重輯而成。下文 錄自《太平御覽/卷九百九十九》。


《三國典略》曰:齊師伐梁,梁以糧運不繼,調市人饋軍建康,令孔奐以麥屑為飯,用荷葉裹之。一宿之間,得數萬裹。

==討論==
1. 以荷葉裏食應該起源甚早。不過這是第一個看到的文獻言之。(?)
2. 粽之稱不知始自何時?


《》『』「」【】()

蕭斧

[2012.03.01] 蕭斧,這句出自雍門周之口的名言,在後代似常被引用。原來我想錯了(?) 我以為士人所用的蕭要利斧以取之,故言蕭斧,這是望文生義,跟抱朴子說的俗人一樣,【俗人】以為方子裡的覆盆是瓦具,有通病。


《說苑》曰:雍門周對孟常君曰:「夫以秦楚之強,而報於弱薛,譬猶磨蕭斧而伐朝菌也。」



南宋 姚寬卻提出疑問:

齊斧
齊斧。虞喜志林:「齊,側階切。凡師出,齊戒入廟受斧,故云齊也。」陳琳云:「腰領不足以膏齊斧。」服虔注云:「易:『喪其資斧。』」張晏云:「斧,鉞也,以整齊天下。」應劭云:「齊,利也。蕭斧,或云越斧也。」淮南子云:「磨蕭斧以伐朝菌。」蕭之義未詳。太平御覽引漢書王莽傳:「喪其齊斧。」音齋。
《》『』「」【】()

中國的雨衣

[2012.03.01] 之前曾有過雨衣雨傘是誰發明的之問,雨傘只找到了英國人, 《 維基百科》保守地說是英國第一個撐傘的人,而不言他發明今日之傘。
左傳的這個故事是在《太平御覽》上看到的,查了一下,暫無從查後人之注解。而《太平御覽》亦錄注言稱制為雨衣。
找了一下字典,似乎皆無涉及此解?


《左傳/哀公》 二十七年夏四月,有一段講晉荀瑤帥師伐鄭的事件,有句 「成子衣「制」杖戈.立於阪上」 。

又:《太平御覽/卷九九七》莎部:「《廣志》曰,莎可以為【雨衣】。」暫以此句作為最早的雨衣之稱,左傳則需核對。


還有一條是拿來恥笑唐太宗的,宋 田錫上書皇帝有句很漂亮的話:「漢武帝躬秉武節,登單於之台;唐太宗手結【雨衣】,伐遼東之國:則是舍近謀遠也。」
唐太宗的手結雨衣在《資治通鑑》太宗貞觀十九年:「車駕發定州,親佩弓矢,手結【雨衣】於鞍後。」

提到材質的暫只見宋 莊季裕《雞肋編》提到:「河東食大麻油,氣臭,與荏子皆堪作【雨衣】。」此是相對前段提的胡麻。這裡他說河東人堪作雨衣的材料是大麻與荏 (荏子以榨油,荏又名蘇)。不知取何部位?這是宋朝時的雨衣。



值得思考的是當時的軍人所配為弓矢,而雨衣需結於鞍後,大前提是,這是騎兵。
比照《左傳》的陳成子(?),他們都是一下大雨就有雨衣,所以雨衣至少是隨馬的配備?


關於上述這點在清朝的姚元之、趙翼《竹葉亭雜記/卷二》便詳實地描述一支滿大兵:雨衣與帳房、窩舖、弓箭罩合稱。
又馬兵關支草料多有克扣短少,至驛遞缺馬,亦借營兵應付,是以馬皆骨立,鞭策不前。又器械如:弓箭、刀槍、盔甲、火器等項,俱鈍敝朽壞。至於帳房、窩鋪、雨衣、弓箭罩從未見備。又春秋兩操之法竟不舉行,將不知分合奇正之勢,兵不知坐作進退之法。徒空國幣而竭民膏,雖有百萬之眾,亦屬何益。

下列是錄自清 魏源《海國圖誌/暹羅國》:清代的雨衣原來長得像泰國的某些官長服制。不過未提及其製作材料之類的資訊。

謝清高《海錄》曰:暹羅國在柬埔寨之西,縱橫數千裏,西北與緬甸接壤,國大而民富庶。船由港口入內河,西行至國都,約千餘裏。夾岸林木蔥蘢,田疇互錯,時有樓台,下臨水際。猿鳥號鳴,相續不絕。男女俱上裸,男以幅布圍下體,女則被裙。官長衣制,與中國雨衣略同。以色辨貴賤,紅者為上。右臂俱刺文。王則衣文彩,繡佛像其上,飛金貼身首,器皆以金。陸乘象輦,水乘龍舟。



另,用來禦雨的還有笠,《爾雅》曰:臺,夫須。郭璞注云:「鄭箋《詩》云:臺可以為禦雨笠。」

即是漢朝時已用臺來製造【禦雨笠】。


《毛詩義疏》曰:舊說莎草也,可為蓑笠,故曰臺笠緇撮。或云臺草有皮,堅細滑致,可為簦笠。南土多有。[此條錄自太平御]

這裡多了一個資訊,此類於莎草之物,南土多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