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1, 2012

蛇菇?談蛇菰的中名~到底蛇菰這個名字怎麼來的?

[2012.05.11] 原本四月底的中藥圖鑑編輯會中已出現了這個問題, 「『菇』字是否為錯字?」 ,原本篤定它是錯字的想法改了,畢竟俗名自有其俗的理由,沒道理 『菇』這個淺顯易懂的字是錯的,而極少使用得到的『菰』字才正確。由於胡哲明老師的團隊近日有一些本科植物的發現,發覺得把這個問題弄懂,才發現,台灣最早發現於百年前的這個不容易被廣泛得知的種類,其名稱目前能追溯到的不過是1976年的臺灣植物誌。這顯得有點不合理。當然,手邊沒有足夠的文獻可供查詢是主要的癥結。

撰此條,強迫自己日後趕緊找到文獻確定其源流。

=====
一、臺灣蛇菰科植物的記錄
1. 日文版維基百科上的名稱:
  • 日名蛇菰為土鳥黐 ( ツチトリモチ , Tsuchitorimochi),似乎字面的意思是「長在地面上,或是日本土生的可以黏鳥的樹膠」?蛇菰的日名是單為鳥黐?(日名據維基日文版,無其他俗名。 黐木 ( モチノキ )指的冬青科。 トリモチ則是捕鳥的膠,鳥黐。根據金平亮三《臺灣樹木誌》,昆欄樹 (Trochodendron)的日名別名亦稱作  トリモチノキ,鳥黐木。 
2. 林試所的老標本:
3. 台大植物標本館的標本:只有3~4份,無中日文名稱。但植物誌中有K. Miyake (三宅?) 的1899年採集於蘭嶼標本?

4. 臺灣植物誌的記錄:發現找這些記錄尚缺的一塊是大約1920~1970之間的中、日文植物名錄。



二、,旁及
1. 《說文》(及其他字書)中對這幾個字的解釋採用了互訓的方式。
  • 苽:彫胡,一名蔣。(此據段玉裁依《御覽》正。段云:「《廣雅》曰:菰,蔣也,其米謂之彫胡。彫胡,枚乘七發謂之安胡。其葉曰𤓰,曰蔣。俗曰茭。其中臺如小兒臂。可食。曰𤓰手。其根曰葑。」) arthur 按:臺或應作薹,或作苔,指花莛。但這些描述皆曰是開花前才有瓜手,現在來看,是開花前才會形成筍?此段中𤓰即瓜,原意即是我所稱西瓜之瓜同。
  •  :𤓰也。
  •  :乾芻,一稱牛蘄草。《 康熙字典》裡引《韻會》:草名。苽,刈取以用曰芻,乾之曰茭,故曰峙乃芻茭。 
  • :說文無此字,《 康熙字典》裡引《博雅》:「菰,蔣也。其米謂之胡。」又引《西京雜記》:「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有首者謂之綠節。」 
  • 菇:康熙字典有此字,指的是王瓜,與現代的解釋(漢典)指真菌類似頗有差異。今日我們稱香菇、蘑菇似乎是最近的事,也許由日本來的?

2. 宋 蘇頌《本草圖經》裡有提到二次名中稱菇的種類,一為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的【王瓜】,一為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菇根】。在此暫不討論此版本的可信度(其實極低,甚至此作菇實為繁簡過度轉換的結果),可資證明,菰與菇字是通用,而苽、瓜字亦同時因王瓜之名亦與之通叚。前者【王瓜】原品指的是一種瓜類植物,後者【菇根】則是古時又稱為蔣的植物,蘇頌已記述宋代江南的各部使用別名,特別是他指出一個當時重要的現象:「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菇,亦緣此義也」。蘇文列出的別名最為詳細,著錄於後:
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為【茭草】者。 生水中,葉如蒲、葦 輩,刈以秣馬甚肥。春亦生筍甜美,堪啖,即【菇菜】也,又謂之【茭白】。其歲久者,中心生白臺 如小兒臂,謂之【菇手】。今人作【菇首】、非也。《爾雅》所謂蘧蔬。註云∶似土菌,生菇草中, 正謂此也。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菇,亦緣此義也。其臺中有黑者,謂之【茭鬱】。其根亦如蘆根 ,冷利更甚。二浙下澤處,菇草最多。其根相結而生,久則並土浮於水上,彼人謂之【菇葑】。 刈去其葉,便可耕蒔。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菇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 ,今饑歲人猶采以當糧。《西京雜記》云∶漢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籜、綠節,蒲叢之類 。【菇】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雕胡】。葭蘆之米,解葉者紫籜。菇之有首者,謂之【綠節】是也。然則雕胡諸米,今皆不貫。大抵菇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arthur 按:此段中某些字據本草綱目商務本修訂)
==結論==
1. 還得再找找1920~1970年間的名錄、圖譜等文獻,確定蛇菰這個名字是誰開始用的。似乎在本草綱目亦無此名?
2. 菇與菰相通,然而蛇菰一名,從日文裡似乎找不到有關聯的線索。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